一、纸媒的未来会好吗?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传统纸媒面临着读者流失、广告下滑、盈利降低等挑战,生存能力受到巨大考验。据美国报业协会数据,2007年至2012年间纸质报纸的广告收入下滑了55%。一些报纸被迫削减成本,有些甚至申请破产。比如,拥有《洛杉矶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的论坛报业集团就于2008年申请破产。欧洲的报业同样不景气,德国报纸出版商协会表示,2012年德国报纸总销量为2110万份,较2005年下降17%左右。德国广告业协会表示,德国日报行业2011年的广告收入为36亿欧元,较12年前下降45%。去年,《德国金融时报》、《法兰克福评论报》相继申请破产。《法国晚报》也已于2011年底停止发行印刷版。
国内报纸的经营状况也颇为类似。粤传媒、新华传媒、浙报传媒、北青传媒、成都商报五大纸媒上市公司2012年净利润全面大降,其中粤传媒、新华传媒、成都商报净利润均下跌26%以上。 2013年10月28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合并组建的上海报业集团将正式挂牌,两大报业集团合并的首要原因就是传统报业发展所普遍面临的下滑困境和生存危机。
报业怎么了?难道真要退出历史舞台了?我们再看看其他报纸的表现。
《经济学人》目前每期的发行量已超过140万本。2009-2010财政年度的税后利润增长1%,达到3800万英镑,近4亿元人民币。《纽约时报》2013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报纸发行的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广告收入。
《经济学人》的成功证明即使在数字时代,人们也愿意为有价值的内容付费。调查公司尼尔森向52个国家2.7万人提问他们是否会考虑为网上的内容付费。71%的回复者表示付费内容的质量必须要比免费内容的质量高得多,他们才会付费。《经济学人》和《纽约时报》的共同点就是,即使在数字出版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内容生产者同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尊严和利益。在经历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技术之后,人们总会回归到最朴素的追求,即了解这个世界的渴望和冲动,这才是人类创造媒体的本意。媒介只是内容的载体,只要能生产足够好的内容,传统媒体一样可以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去年南都周刊《起底王立军》出刊之时,一时洛阳纸贵,各地缺货,甚至连跑几个报亭都未能如愿。众网友纷纷吐槽这期刊难买,更有评价称这篇文章是本年度最有份量和担当的一组报道。
挖掘“新闻背景”,深入“新闻调查”,整合“新闻分析”,给已有的新闻增添了附加价值,信息免费、观点无价。信息泡沫后沉淀下来的也只能是这些经过深度思考后留下来的东西,客观公正、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新闻内容乃纸媒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下,报纸行业整体经营业绩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纸媒的未来会好吗?
二、(移动)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根据CNNIC的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4.64亿,占网民总数的78.5%。可以预见这个比例在今后一个时期还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已经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人们的阅读渠道从纸质转向了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根据《2012年度受众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不同种类报纸平均阅读率普遍下降,报纸正在从“中青年媒体”演变为“中老年媒体”。
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带我们进入了“去中心化时代”。在中心化时代里,我们的世界就像一座剧场,它分成舞台和观众席,舞台上面的人拥有传播权,无论他们演什么,坐在下面的人都得看着;而在去中心化时代里,我们的世界就像一座广场,这里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分别,大家互相自由地交谈,有些人的声音可能大一些,他们能够吸引到一群人围观,但也就仅此而已。受“去中心化”的影响,发行者的权力被逐渐剥夺,作者和读者的权力慢慢超过发行者,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开始被颠覆。
不仅如此,在(移动)互联网生存发展的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信息的海量堆积和渠道的无所不在使得信息对于人们而言不再稀缺;相反,受众的注意力作为一种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准天然资源,成了市场追逐的对象。因此,仅仅一般化地传播信息,已经很难在众多同质重复、等质等效的信息竞争中脱颖而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选择的空间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更加多样化的趋向,即使是年龄、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也可能由于态度观念的不同,呈现出逐步分化离散的“碎片化”状态,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重新聚集,最终形成分众群体。在这一形势下,分众化传播成为优化信息、规避信息同质化、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移动)互联网主要带来了四个方面的改变:
1. 人们阅读方式的电子化、移动化
2. 传统的报业盈利模式已无以为继,需要进行创新
3. 读者对报纸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读者群体已由大众化转向分众化
传统纸媒要想改变当前的颓势,就需要积极迎合上述改变。既然改变是必须的,那究竟该如何变?
三、向左走?向右走?
结合(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以及目前纸媒转型的尝试经验,下面四种转变方向可供参考。
1、内容数字化。就在上个月,《金融时报》总编辑巴博尔对内宣布了未来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其重点之一就是数字化先行。2012年,《金融时报》的数字订户第一次超过了纸质阅读订户,占总发行量比例为52.5%,另外,报纸有350万APP读者。2012年,数字化及相关服务在《金融时报》的营收占比已达50%,而在2008年时,该占比只有31%。2013年《金融时报》报纸和电子发行量达到125年来的新高,前9个月同比增长5%至62.9万,其中,电子订户猛增24%至38.7万,占总发行量比例提高到61.5%。从数字上看,《金融时报》向数字化的转型似乎正渐入佳境。
2、内容的分众化。报纸的突破方向就是是细分市场,如社区报、老人报等。社区报受互联网冲击比较小,且经验模式很容易复制,同时城镇化发展又很快,可以不断延展下去。而可复制,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老人报受互联网的冲击也比较小,容易做大规模。粤报传媒旗下的《老人报》在报纸涨价的同时,发行量却不降反升。目前这份老人报覆盖广东广西湖南及西部地区,今年一季度营收增长超三倍,势头不错。
除了选择细分市场进行突破外,在内容生产方面,众包是趋势。传统媒体在行业纵深报道方面的确有优势,但内容生产和发行周期太长,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时可以利用原来的作者或者圈子优势,做UGC的内容聚合平台,挖掘更多的专栏作者和写手,利用众包模式把内容做起来。果壳、虎嗅等平台大多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目前已经赢得了很多读者。
3、盈利模式创新。对于内容还不足以让用户付费的报纸,可通过优质的免费内容吸引用户,然后通过为这些用户提供特定服务的方式进行客户价值的挖掘。如进军电商的《华尔街日报》。
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华尔街日报》不再只“卖”新闻了,随着The Shops在线销售平台的上线,这家老牌新闻媒体已正式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传统媒体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在所有品牌都在拥抱电商渠道的当下,传统媒体试水电子商务的推广成本很低,传统媒体多年累积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及广泛的读者资源都是它们向电子商务领域进军的强大优势。
在《华尔街日报》之前,更偏向产品导向的时尚杂志也纷纷选择电商平台作为载体,试图将自己积累的读者资源“变现”,借助奢侈品商的力量,时尚媒体以电商平台为载体创造出由出版内容到购物的无缝体验。《Elle》和《Lucky》等时尚杂志也先后拥抱这一模式试水电子商务,将杂志内容和出售商品紧密相连。去年9月,《时尚芭莎》就上线“C2C”(content to commerce)模式的购物网站,继与美国高端百货公司Saks Fifth Avenue的合作结束之后,今年该购物网站又和意大利奢侈品电商Yoox展开合作。不得不说,“媒体电商化”正成为传统媒体拥抱变革和数字化的新方向。
《创业家》的盈利模式与《华尔街日报》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特定的内容把创业者以及准备创业的人聚集成一个特定的圈子,然后通过创业辅导、培训以及“黑马大赛”等活动将创业者与投资者进行对接,通过为圈子内的人提供服务来获得收益。目前《创业家》的发展势头良好。
4、拥抱(移动)互联网。除了走好传媒纸媒的转型之路外,面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报业公司应该积极的拥抱(移动)互联网,以免被历史所淘汰。传统媒体虽有人才、有影响力、有资金,但隔行如隔山,自己“闭门造车”不如让有能力、有技术优势的人来做,这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如浙报传媒旗下的传媒梦工厂。
传媒梦工厂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于2011年10月31日,致力于早期阶段投资,并提供全方位创业培育的投资机构,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传媒领域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传媒梦工厂选择将社交网络数据挖掘作为大数据投资的试验田,已经投资了微博数据挖掘初创团队知微、优微两家企业,投资额达数百万人民币。这种传媒孵化器的模式不仅仅有利于自身同样有利于整个传媒行业,包括全球都在关注的纸媒行业。
传统纸媒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上述方式,相信未来当人们再谈论纸媒的时候,大家谈的不将是纸媒是否必死或者什么时候死,而是怎样活得更好!